□本报记者 王富强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今年以来,灵台县在蔬菜产业发展中,喜讯连连,接连引进中行世融北京投资有限公司蔬菜生产和兰州科泰公司双孢菇项目,为广大菜农提供蔬菜生产、加工、贮运、销售、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一条龙服务,使该县蔬菜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作为农业大县的灵台,以前农民靠种粮为主,全县总耕地78万亩,种菜种植面积仅为13万亩,其中设施蔬菜为0.5万亩,区域农民人均实现收入仅为1400元,加之蔬菜种植技术低、附加值低,蔬菜产业一直是富民增收的一个“短板”。
“以前农民市场信息来源不广,种出来的菜要么价格卖不上去,要么根本卖不出去,加之技术不行,种的菜有时甚至就烂在地里。”灵台县委副书记马春宁感慨地说,“而今,两大龙头企业的引进,有效地破解了蔬菜产业种什么、怎么种、种出来到哪里去的问题。”
“来到咱们这地方四个多月了,通过走、听、看,对咱们这里的菜农有几点明显的感受,一是思想不够开放,不往高处看,不敢想、不敢干,舍不得投入;二是方法不行,比方说我们那边是南北种菜,有利于阳光吸收,咱们这里是东西种菜;三是‘名、优、特’蔬菜品种种植几乎没有。”中行世融北京投资有限公司灵台西北农林科技公司总经理周连弟如是说。
而引进的蔬菜企业为灵台的菜农做了“样子”,带来了“春风”。至目前,中行世融北京投资有限公司灵台西北农林科技公司按照“寿光模式”发展高产、高效优质蔬菜,已流转承租土地500亩,搭建连体钢架大棚42座,建成日光温室20座,二茬复种莴笋400棚200亩,定植露地莴笋220亩。
“中行世融公司的专家手把手教给我们技术,有了他们的指导和带领,我们种菜更有底气了。”现年42岁的杨村菜农张安年,今年仅靠蔬菜一项收入就达3万多元。他打算明年把蔬菜种植的摊子“往大弄”,准备再承包2个日光温室和5个中拱棚。
灵台县每年可产生32万亩小麦秸秆、17万亩玉米秸秆和18.64万亩的苹果枝条,这些都是农业废弃物。可是,灵台县的决策者们瞅准了这一“变废为宝”的巨大“钱”景,引进了兰州科泰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达成了30万吨双孢菇工厂化生产与废弃农业资源循环利用项目建设协议,通过收购牛粪、各种农作物秸秆、果树枝条、农业废弃物制成生产双孢菇所需用的菌包,菌包最后所产生的肥料,经测定,有机质含量达到40%以上,而这种有机质肥料,恰恰是蔬菜生产的最好肥料。
据兰州科泰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有关人员介绍,该项目总投资3.5亿元,至目前,已完成投资1100万元,注册成立了甘肃金沃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办公研发区已开工建设,项目示范区的21座日光温室已完成了双孢菇种植,预计第一批双孢菇将于近期上市,整个项目明年年底可全面建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