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叶菜采后“两公里”难题
冷链蔬菜这样降损保鲜
叶菜向来娇嫩,在江苏夏季炎热的高温时节,一棵鲜嫩的青菜采摘半个小时以后就会明显失水变蔫,影响销售。蔬菜采后如何处理才能实现降损保鲜的最大化?近日,在江苏省农科院装备所举行的2020年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项目“大宗蔬菜全程冷链供应管控技术及装备研发CX(20)1008”现场验收会上,记者了解到,针对叶菜“娇嫩”的特性,研究人员聚焦根源问题,依次攻克技术难关,让青菜在进入制冷机的同时也进入了信息化采集系统的动态全程监控当中,保证青菜到市民手上时呈现最新鲜的状态。
叶菜降损保鲜的关键就在于采后“两公里”,即采后“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为此,江苏省农科院装备所联合江苏太湖地区农科所等单位集成研发了新型真空预冷技术、抑菌气调型微孔保鲜包装技术和流通环节管控等技术。据统计,该项目成果可使叶菜预冷时间缩短30%以上,采后损耗降低12%以上,货架期延长2—3倍。
叶菜是我省蔬菜中的特色产业,常年播种面积在600万亩以上,在民生保供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叶菜的食用组织大多是光合作用器官,生理代谢活跃,在采后流通中降解代谢旺盛,极易出现黄化、腐烂和营养消耗快等问题,产后损失率高达20%—25%。针对长期以来大宗蔬菜产地商品化处理技术缺乏,采后损耗大,流通成本高等严重影响农民增收和蔬菜到消费端的有效供给等突出问题,在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项目“大宗蔬菜全程冷链供应管控技术及装备研发CX(20)1008”的资助下,省农科院装备所联合江苏太湖地区农科所等单位进行了攻关研究。
项目团队以采后商品化处理中的薄弱环节“预冷”为突破口,通过传感器的感知与电控柜自动化控制程序的联动,建立了多维的加湿补水工艺,研发了一款新型真空预冷装备,目前已经通过了江苏省农机鉴定中心的测试鉴定。该装备具有加湿功能,可在预冷的同时进行喷雾补水,不仅可以解决传统真空预冷造成的失水问题,维持叶菜在流通及销售过程中的营养品质,而且可缩短预冷时间30%以上,节省能耗20%以上。
在包装上,针对不同叶菜的生理特点、致病菌种类以及保鲜膜的防雾、透湿、透气等多维角度,研发了青菜、生菜的专性保鲜膜。微孔膜保鲜包装技术是一种有效控制与调节包装内部气氛的方法。团队在明确青菜等蔬菜在采后流通中的呼吸代谢特点,将呼吸速率值传送到激光打孔系统中,利用研发的防雾、抑菌薄膜材料,“量身定制”叶菜微孔膜保鲜包装。与普通薄膜相比,该包装具有透气性可调、包装袋内组分适宜、可以不开袋或延长开袋时间、保湿防水护绿、生产效率高、减少人力、成本低廉且更卫生安全等优点。不仅可使青菜的货架期延长50%以上,还很好地保留了青菜中原有的维生素C和叶酸等营养物质。
为实现全面降损保鲜,团队针对“最后一公里”问题,在流通和贮藏环节研发了“生理+病理”双控的保鲜技术,即建立了温度、湿度、气体等环境因素精准调控技术,结合抑菌包装与外源处理,形成了“内外兼修”抑菌防病技术措施。
江苏夏季气温较高,叶菜组织携菌量大,对此,团队研发了一款基于微酸性电解水的采后病害防控设备,具有安全、高效的优点,可使叶菜组织携带的致病微生物数量降低40%以上,有效解决致病微生物在组织上繁殖导致的叶菜腐败问题,进而显著减缓蔬菜的衰老。
在销售环节,团队基于不同蔬菜对光信号的响应特性,建立了光信号调控蔬菜采后衰老的关键技术,同时创制了不同种蔬菜专用保鲜程序的LED智能光照保鲜设备。该装备属智能傻瓜式操作,只需要输入菜品和期望的货架期,该装置将对光照、温度、湿度进行自动匹配,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还可以进行远程控制。同时开发了用于冷链后端配送的便携式保温箱,具有抑菌、保温、保鲜的特点。据悉,通过冷链实验室CNAS认证,在高温(35℃)情况下,设备里的温度设置为7℃—10℃,可保存7小时,完全满足配送需要。
据介绍,目前大宗蔬菜全程冷链供应管控技术及装备分别在常熟市滨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南通强盛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区域重点进行了示范,其中,在常熟市示范区域累计保鲜青菜、青花菜等蔬菜2700吨;在南通市海门区累计保鲜青菜、生菜1500吨;在太仓市示范区域累计保鲜青菜、青花菜1900吨。项目推行的全程冷链供应管控技术体系,不仅有效提高了鲜销大宗蔬菜的商品性,使腐败损耗降低12%以上,而且可使大宗蔬菜的货架期延长2—3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科技的创新也要聚焦于生态环境的问题。本次冷链技术的创新降低了蔬菜的损耗率,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废弃蔬菜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在未来,团队将会对产品的包装进行创新,从源头上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江苏省农科院装备所副所长、江苏省冷链学会农产品保鲜专业委员会专家智库主任李鹏霞说。